首页 > 行业动态 > 【能源转型】极端天气频发呼唤清洁能源,氢能有多火?3万亿投资在路上(上)2/4

【能源转型】极端天气频发呼唤清洁能源,氢能有多火?3万亿投资在路上(上)2/4

来源于:莱月再生 发表日期:2021-11-12

导读:

1. 全球能源危机:欧洲人快用不起电了!印度16家发电厂断供!

2. 中国“限电”后的思考:一场能源革命不可避免

3. 专访李连荣:人类新一轮能源革命,氢能将是最闪亮的主角

4. 道阻且长:脱碳背后的中国氢能源

------02------

中国“限电”后的思考

一场能源革命不可避免

▎虽然碳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尚需时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走向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市场环境中,环境友好型公司更具竞争优势。

电力供应紧张 西溪暮色黯淡

停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概属于记忆中的场景,但近期停电成了人们频频提及的日常。从最初的工厂限电,到近日的居民用电无法正常供应,“电荒”似乎席卷了全国。

为何全国多个省份同时出现了限电、停产,甚至于“拉闸”的现象?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影响拉闸限电限产的因素有两个:主要是电力供需出现问题,能耗双控可能也有影响。

他进一步解释,从需求侧看,今年1至8月,电力消耗需求迅速增多,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多。

从供给侧看,以往电力需求整体较弱,工业企业用电需求比较强劲,今年电力需求迅速增长,在电力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供需矛盾。不过,也不排除整个电力系统配置落后的情况。

同时,市场理解煤炭上涨主要是因为产能不够,而产能不足和对煤炭产能、进口煤的一些限制有关——虽然进口煤占比很小,但在整个煤炭供需偏紧的时候,哪怕很小的一块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煤炭的上涨,导致发电企业积极性不足,发电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林伯强指出,今年火电占比超过70%,单纯煤炭价格上涨,发电行业电价不涨的话,可以看到,火电企业库存持续减少,整体煤发电“出力”减少。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在“十四五”期间,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但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消息,今年上半年共有九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上涨了,节能形势严峻。

面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近两个月,部分省区纷纷采取限电、限产甚至关停措施。“限电令”的推出让很多企业应对不及,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原有的生产计划。

节能减排当然不能变为“一刀切”式的限电限产,打乱企业原本的生产安排,我国迫切需要一场能源革命。

一场能源革命不可避免

以后玩的是“多赢”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一场能源革命不可避免,随能源革命一起到来的还有碳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首日碳排放配额成交量突破410万吨,超过了全国各试点市场启动首日线上二级市场成交量的总和。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碳资产白皮书,碳资产价格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到政策预期稳定性、政策干预措施、市场交易制度、交易产品丰富性以及企业内部决策机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虽然碳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尚需时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走向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市场环境中,环境友好型公司更具竞争优势。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会有三种类型的企业活跃在市场中:

第一,传统新能源公司。比如光伏、新能源汽车,这类本身就身处新能源领域的公司,在碳中和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现在只是换到了碳中和这个新赛道中。

但王赛表示:“这些行业并不是没有污染,只是把污染转移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严格来说其实算不上减碳。”

第二,技术平台型公司。“像碳交易公司、碳足迹追踪公司,这类公司会形成新兴行业。未来对碳的度量,会和现在互联网度量每一个人的数据一模一样。”未来会有一批公司,以技术路径或者平台路径切进减碳这个大市场中。

第三,将减碳与价值链融合的公司。“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仍旧以交易为核心,但将碳中和与商业模式融合,不仅能赚钱,同时还能‘降碳’。”王赛举例道:在张家港地区有大量的烘干窑,将远洋运输过来的原木烘干再销售。

但烘干窑占地面积大、能耗和排碳量高、污染大,几年前国家就不批准建设烘干窑了。所以,现在海外进口的木材需要烘干后,才能运到张家港。

但在海外建烘干窑管理成本太高,于是有一家科技公司,研发出一项技术,利用轮船的尾气余热,在航行过程中将木材烘干,将国际海运中大量闲置的时间、空间、能源进行利用,并在价值链上大量降低碳排放,这就是“时、空、碳、能”。

总之,碳中和公司的商业模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多赢。即用新的增长模式,将以前的经济模式和现在的环保要求融合起来。而这正是“双减”最初的目标,和市场最终的选择方向。

(待续)

来源:网络
编辑:阿莱
联系我们:400-1800-108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莱月赞同其观点,文中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建议。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莱月400-1800-108取得联系。

下一篇:【能源转型】极端天气频发呼唤清洁能源,氢能有多火?3万亿投资在路上(上)4/4 上一篇:【能源转型】极端天气频发呼唤清洁能源,氢能有多火?3万亿投资在路上(上)
©莱月再生 鲁ICP备18046704号-1 鲁公网安备37028502190295号鲁公网安备37028502190295号 诚信示范单位 行业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