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莱月再生 发表日期:2021-11-11
导读:
1. 全球能源危机:欧洲人快用不起电了!印度16家发电厂断供!
2. 中国“限电”后的思考:一场能源革命不可避免
3. 专访李连荣:人类新一轮能源革命,氢能将是最闪亮的主角
4. 道阻且长:脱碳背后的中国氢能源
▎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21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
巴黎的极端高温从 40.4℃刷新到 42.6℃,比利时和荷兰,第一次超过 40℃。德国巴伐利亚州极端高温从 40.3 刷新到 41.2℃。就连北欧也开始热了,7月28日,芬兰赫尔辛基测得 33.2℃的新纪录。
人类应当如何抵抗极端天气?走向清洁能源之路可能是我们必须选择的方向。
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能源危机呼唤人类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寻找能源的下一站。
在世界能源领域内,科技进步正在不断地改进我们对能源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的和可再生的氢能就成为了重点,整个能源格局将发生彻底变革。
近日,国际氢能理事会与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氢能观察更新版》报告称,自2021年2月以来,全球新宣布了131个大型氢能项目,累计有359个项目。到2030年,对氢能项目和整个价值链的投资总额估计为5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亿元)。
30多个国家制定了具体的氢战略。欧洲仍然是氢能开发的中心,占已宣布项目的50%以上,估计投资额为1300亿美元。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氢能“发动机”,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占能源份额的10% 。
走向清洁能源的未来,道阻且长。
------01------
全球能源危机:欧洲人快用不起电了!
印度16家发电厂断供!
▎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前瞻布局和快速发展,中国有望在独立于化石能源之外的全球治权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的制造中心。
欧洲人快用不起电了!这绝非危言耸听。
凛冬将至,全球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能源挑战。
据经济日报,天然气供应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气候影响,造成欧洲电价飞涨,各国消费者的恐慌情绪有可能伴随着冬季严寒的来临而加深。有分析认为,欧洲发生的电力危机可能持续蔓延,敲响了全球能源危机的警钟。
受疫情后期全球经济加速复苏、供应链紧张以及各国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等因素影响,全球正面临一场能源危机,能源供应普遍出现短缺,而这种局面可能至少要持续到冬季过后。
当下的能源危机已经蔓延到越来越多的国家。
印度能源部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日,印度135家火力发电厂平均只有4天的煤炭库存,而8月初的平均库存量为13天。在这些燃煤电厂中,超过70家的库存不足3天,有16家甚至已经断供。
在中国电力供应紧张之际,中国石油10月4日称,预计中国今年冬季的天然气需求同比增长8.3%,公司计划将国内产量最大化并扩充进口液化天然气存储能力。
此外,作为本次能源危机的“震中”,英国已经警告今冬供电或严重吃紧。
当地时间10月7日 ,英国国家电网发布冬季展望报告称,由于需求上升和容量限制,英国今年冬季面临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需求高峰期的剩余电力容量可能或降低到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场能源危机来得猝不及防,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疫情、流动性、供给侧收紧、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这场危机的重要诱发因素。
其中,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所引发的阵痛,恐怕是此次能源危机的内在深层次原因。
能源是全球治权的基石,谁拥有了能源控制权,谁就能掌握全球话语权。
欧美在化石能源(油气)基础上建立了全球治权,但随着环境污染、减碳行动、新能源技术趋于成熟等因素的驱动,围绕“绿电”(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建立的全球新能源秩序正在加速形成,中国将逐步走向舞台中央。
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新能源门类最完整,产业链、供应链最齐全的体系,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赛道上占据先机。
中国正走向独立于化石能源体系之外的以“绿电”为核心的新的能源体系。这将动摇欧美化石能源体系的根基。
美国以气候问题裹挟中国为虚,保住其能源霸权地位为实。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立场是一贯的 —— 中国之所以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并不是因为别国的要求和规定,而是中国自己主动要做的贡献。
谁能完成新旧能源的转换
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此次能源危机可以说是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一次大考。而谁能在此次危机中挺过来,在保证工业生产基本能源需求的同时,完成新旧能源的转换,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治权的基石是建立在对能源的控制权基础上的。
从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的煤,到汽车时代的石油,欧美国家掌控了能源技术的发展,也控制了主要能源的定价权,特别是石油美元的出现,确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全球治权的金融闭环体系,为稳固美元霸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升级,使得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全球治权有着动摇的风险。因为以“绿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体系,虽然对化石能源的转化仍然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已经可以从传统能源中逐渐分离出来,并与之分庭抗礼。
这既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给全球治权分化带来了更多可能。
现代历史上能源危机爆发过四次,前期能源危机主要还是由原油为主导,但是从2019年开始由于石化企业的生产原料轻质化,天然气的能源危机也开始。
1973年的阿拉伯石油禁运战争,原油价格上涨300%。
1979年的两伊战争,原油价格上涨400%。
1990年波斯湾战争,原油价格上涨250%。
2004年新兴经济体崛起,原油价格上涨70%。
2021年天然气与电力危机,天然气上涨800%。
本质上,天然气仍然属于化石能源的范畴,但它介于传统能源和清洁能源之间,是能源转型的过渡品,也是支撑现有工业体系,弥补新能源缺口的重要替代品。
因此,在这个过渡阶段,天然气储量丰富的俄罗斯,以及近年来全球天然气的最大增量“美国页岩气”是掌控能源定价权的主要力量。
欧洲的电力危机,正是因为新旧能源缺口扩大,被俄罗斯天然气卡了脖子。
但中国还有比较大的转圈空间。首先,中国的能源结构比较均衡,不论是石油、煤炭还是天然气,自给比例都还比较高。
其次,中国对新能源进行了提前部署,而且卓有成效,不论是光伏还是风电,以及锂电,都在全球供应链上占据重要位置。
最后,中国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遵守“减碳”承诺,这既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也是为全球气候作出的努力。
我们知道,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占其总需求的70%,因此中国可以控制石油的进口。
在中国能源转型战略的驱动下,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中东国家、美国等主要产油国很可能会变成输家。
中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的制造中心
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前瞻布局和快速发展,中国有望在独立于化石能源之外的全球治权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的制造中心。
欧美在化石能源基础上获得了巨量的财富和利益,他们当然不会轻易让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获得主导权。
更为重要的是,欧美不愿意中国走他们过去工业发展的老路,频频在气候问题上给中国设限,目的就是为了堵死中国的崛起之路。
因为排放二氧化碳,几乎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欧洲现在之所以能够进行较大程度的减排,以及征收高额的碳税,是因为他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
而发展核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是需要一定的工业化水平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在西方眼里,减排和工业化,中国基本上只能二选一。
但中国严格把“减排”当作对自我的要求和对世界的贡献。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驱力。
我们立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对绿色发展的渴求是根本,参与或主导新能源基础上的全球治权对中国来说只是锦上添花或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对于西方来说,不管中国是否有意全球新能源发展主导权,都不可避免地与中国进行较量。
美国总统拜登力推绿色新政,组成环保内阁、用“气候”拼经济,喊出4年要投入2万亿美元于环保能源领域的口号,希望为美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期望在2050年前,达到100%净化能源与零碳排经济体的目标,成为出口净化能源的超级大国。
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这场“旧能源报复”的危机中也没有尝到甜头。年初以来,由于分别遭遇极端高压、干旱天气,欧洲风电、美国水电发电量骤降。
为填补缺口,欧美火电发电(主要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激增,这导致欧美天然气价格飙涨,后者反过来持续推高电价。高盛将今天全球面临的一切称为“旧经济的报复”。
在全球范围内的低碳行动下,火电被走在环保前列的欧洲逐渐弃用。例如,在西班牙、英国,火电占比仅为4%和2%。
这与近些年来欧美不断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有关。疫情前后,全球范围内的油气勘采热情不断冷却,产能储备下行。
供需失衡,新旧缺口,使得化石能源不断涨价,“旧能源”危机卷土重来。
在此轮全球能源危机中,中国也出现了拉闸限电,但是面对全球能源价格的飙涨,我们始终扛住没有大幅提高电价,让所有的企业和居民能够在较低的生活成本下生产、生活,同时也大力压减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力争实现能耗双控的目标。
事实上,此次拉闸限电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我们还承诺不再在境外新增煤电项目,也体现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以及对新能源前景的自信。
面对西方的不断施压,和能源危机的“围追堵截”,中国需要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在传统能源能够稳住工业发展基本盘的同时,大力提升新能源的贡献比重,努力在此次全球能源危机中忍住阵痛,站稳脚跟,寻求突破。
(待续1/4)
来源:网络
编辑:阿莱
联系我们:400-1800-108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莱月赞同其观点,文中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建议。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莱月400-1800-108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