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落基山研究所:零碳图景下,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将孕育近3万亿元市场

落基山研究所:零碳图景下,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将孕育近3万亿元市场

来源于:莱月再生 发表日期:2021-06-30

近日,落基山研究所发布《中国零碳图景下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机遇》(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全球各研究机构考虑实现碳中和或零碳转型的路径已基本趋同,即在能源消费侧尽可能减少服务和产品的需求、提高生产资料效率和能效以及大规模电气化和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如生物质和氢能);在能源供给端尽可能使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并部署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技术对最终无法替换的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可以看出,消费侧的需求减量是实现零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报告》明确,再生资源利用是需求减量、能源用量减少的关键抓手,为支持零碳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报告》预测,未来5年将是再生资源利用规模化和投资价值变现的井喷期。在中国,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可在2020到2050年间实现400亿吨碳减排,对零碳转型贡献率超30%,到2050年可形成近3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2.2万亿元

高耗能行业产品再生

钢铁、水泥、铝和塑料等工业原材料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零碳或大规模脱碳的难度较大。
目前,实现上述高耗能产业脱碳的方法包括加强资源再生,实现需求和生产物料减量化;进一步提高能效;提高电气化水平;清洁能源替代;部署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等脱碳技术。
《报告》认为,与其他脱碳手段相比,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明显具有技术成熟度高、投资回报大、现有资产利用性强等优势。
细分领域来看,未来,废钢回收产业链将呈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其发展突破口在废钢供应、废钢回收的垂直整合;由于水泥生产和运输的本地化特点,未来水泥回收再生市场将具有明显的地区属性,可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政策目标较严的地域作为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早期市场;废铝回收因其较好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将继续保持市场扩张趋势,其发展突破口在提升废铝处理为符合合金成分性能要求的技术水平和成本经济性;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的资源供应充足,将催生新的商业服务形态,需完善废塑料收集处理系统,鼓励废塑料物理回收商业模式和化学回收技术创新。
《报告》预测,到2050年,钢铁、水泥、铝和塑料行业的产品需求减量幅度可达16%-53%,再生产品占总产量比例可达60%,碳减排潜力达230亿吨,市场规模可达近2.2万亿元。

6000亿元

废弃生物质能源化利用

我国废弃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主要是指对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的能源化利用。
秸秆的能源化利用集中于“四化一电”,即固化、炭化、气化、液化和发电。根据2020年6月全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805亿吨,可收集量6.74亿吨,利用量5.85亿吨,能源化利用率占比83%。《报告》预测,通过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速技术研究和对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推动,中国秸秆能源利用规模有望达到2.4亿吨标煤。
林业废弃物方面,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林业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林业废弃物1亿吨,按利用率50%算,能源化利用后相当于4200万吨标煤。《报告》预测,通过一体化等手段提高收集和利用率,保障充足的林业废弃物供应,中国林业废弃物能源利用规模有望超过5000万吨标煤。
生活垃圾方面,《报告》分析认为生活垃圾的能源利用规模将超过4300万吨标准煤。市场规模达到1800亿元,其中运营市场占60%,设备等投资占40%。
畜禽粪便方面,《报告》认为较有前景的发展模式为以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为主体,对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所生产的沼气用于燃烧发电。
值得关注的是,从短期看,目前中国废弃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面临的挑战在于生物质资源的收集难度和较高的成本,其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的生物质来源。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回收效率将明显提高,成本将大大降低,再利用将会更偏重于高附加值应用。
《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废弃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潜力将高达3.7亿吨标煤/年,市场规模可达近6000亿元,累计碳减排量将超过130亿吨。

1145亿元

电动汽车电池回收用于储能

电动汽车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一般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利用两种形式。梯次利用即由于电池容量降低使其在电动车中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但电池没有报废,仍可用于电力系统储能等其他应用。拆解利用是将电池进行资源化处理,回收有利用价值的再生资源,如钴、锂等金属。

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再用能为电力系统储能提供储能容量。落基山研究所预测,若有50%废旧电池用于储能,到2050年,废旧电池回收用于储能的理论潜力将接近590GWh,相当于电力系统储能总容量的37%。这部分潜力若被充分利用,将为各类分布式储能和电力系统灵活性等多种应用场景提供更多资源。

《报告》认为,动力电池回收用于储能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技术和市场仍处于萌芽期,保证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须具备两大要素:一是持续的技术突破;二是进一步的市场规范。具体来看,在政策层面,须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为市场构建创造有利环境;在技术层面,须突破电池梯次利用中的电池一致性问题,加强动力电池性能衰减机理和电池健康状态评价工作;在产业链层面,须打通上下游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和布局。例如,可留意产业链中不同企业(梯级利用与拆解利用企业、电池生产企业与电池回收企业、再生利用企业与资源材料企业)整合的机会;可和第三方商业化服务平台和技术评估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多方合作共赢的模式;车企可利用电动车销售和服务网络优势,创造新的增长点。

《报告》预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持续扩张,到2050年回收动力电池有可能成为储能主力之一,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145亿元。


来源:中电传媒数据研发中心、落基山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编辑:阿莱
联系我们:400-1800-108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莱月赞同其观点,文中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建议。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莱月400-1800-108取得联系。

下一篇:6月30号晚间播报 上一篇:中矿协:铁矿石资源保障形势依然严峻
©莱月再生 鲁ICP备18046704号-1 鲁公网安备37028502190295号鲁公网安备37028502190295号 诚信示范单位 行业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