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莱月再生 发表日期:2020-07-24
7月23日,国家首个质量分级专项——工信部“钢铁产品质量分级评价与示范应用”热轧带肋钢筋分项质量分级方案启动及宣贯会在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召开,并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与全国相关企业连线。
来自工信部科技司和原材料司、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三峡建设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沙钢集团、南钢集团、北京钢研新材等68家单位和部门近200名代表以现场或线上视频的形式参会。
工信部原材料司徐文立处长、工信部科技司黄先琼处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出席会议。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洁主持会议。
徐文立处长指出,我国现行标准评价体系是“门槛”式评价,只要合格,产品的优劣差异就不明显了,这些企业通过低价低质来提高中标率,最终让产业链陷入越“低价”越“低质”,越“低质”越“低价”的恶性循环。
分级评价是世界先进国家化解过剩生产资源的有效手段,我国近年来因市场需求在消费品领域也催生了一些分级排名产品,但是在工业品领域还十分稀少,原材料领域更是罕见。我国钢筋产量占国内钢产量的四分之一,产品既有高端产品,也有假冒、质量无法保证的产品,严重影响钢筋市场秩序。
早在2013年,国发41号文《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应逐步提高钢筋标准、规范,加强钢筋标识管理和分类管理。因此亟需建立一套对钢筋产品质量的客观评价标准和依据。
质量分级作为工信部的重点工作,工信部一直在积极推动,在政策和机制上给予持续支持,并将在钢铁行业全面推广,促进钢铁产业链由“低质低价”到“优质优价”的转变,推动钢铁行业质量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姜尚清副主任指出,钢铁产品作为原材料产品具有大宗产品特征,其产品质量的影响大,特别是钢筋,量大面广,关系到国计民生。
钢筋领域过去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现在将强制国标变更为推荐性标准,对许可证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因此如何在新情况下推进钢筋市场管理是很现实且意义重大的问题,从产品达标认定到质量分级是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巨大进步。协会一直积极推进质量分级工作,在质量推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面会在标准制定、宣贯、推广等方面加强推进力度。
钢筋质量分级这项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希望各行业各方面协同起来,从标准研究到应用,通过这个项目建立起完善的钢筋质量分级体系,用于指导分级评价工作。
质量分级是落实质量强国的方法论,与质量滤波理念相结合成为钢铁行业走向优质优价竞争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动钢铁行业进步、塑造中国钢铁国际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
中国钢研数字化研发中心主任苏航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发言。他首先回顾了质量分级理念提出的历程,从2007年国外用户提出需求,到2015年中国钢研基于船舶海工行业用户的需求提出质量分级理念,通过逐渐深化拓展,得到了国家部委、钢协、用户及企业的广泛认同。
所获得的成果在中海油、中石化、中船等大的用户企业都得到了应用,且收到良好效果。目前,已经不仅仅是在钢铁材料领域,水泥、化工等非金属材料领域也邀请中国钢研去介绍质量分级的理念。在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都逼近高合格率目标时,就需要形成一种新的动态评价体系,需要从二值判定走向阶梯性、竞争性评价。
质量分级基于产线大数据和用户体验数据,基于价值函数、工序评价、质量遗传等全新模型,其所依赖的大数据资源正在逐步从离线、散装数据走向在线化和动态化。
未来质量分级规范化、市场化的脚步会越来越快。质量分级是质量强国战略的方法论,在工信部、钢铁协会领导下,中国钢研愿与建研院、冶标院以及与会各单位一起,推进中国钢铁产品的质量转型升级,形成中国钢铁工业的品牌价值和国际话语权。
随后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工李晓滨介绍了热轧带肋钢筋质量分级方案,并听取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商议确定了工作计划和进度。
《钢铁产品质量分级评价与示范应用》项目是2019年9月工信部立项,由钢铁研究总院牵头,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北京钢研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建设。
项目以“价值函数”、“工序评价”、“质量遗传”为基础模型,针对建筑钢筋、民用轴承钢、船舶海工用钢等三个重点钢铁产品开展质量分级评价和应用示范工作,并针对部分企业开展基于“质量滤波”算法的质量升级工作。目前民用轴承钢、船舶海工用钢已完成质量分级方案。
本次热轧带肋钢筋质量分级方案启动及宣贯会的召开是该项目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该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可望从技术手段上改变我国制造业用钢低质低价竞争的现状,为钢铁及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