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莱月再生 发表日期:2020-07-13
经济观察报记者董瑞强钢价正在淡季里走出一波新高,7月9日期螺涨破3700元,创去年11月份以来的新高,与7月1日月内低点相比,上涨了164元,与4月1日年内低点相比,上涨达600元。根据往年经验,6、7、8月份,起码到8月上旬,高温雨季本来就是钢材需求的淡季,钢价会有所走弱,与4、5月需求相比,会有10%以上的收缩。
但外部环境的变化让期货市场出现反常上扬,跃跃欲试的期货价格,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问题在于,这种上涨是可持续的吗?
反弹或难持续
在行业专家看来,宏观预期持续向好以及货币金融市场持续宽松的背景下,钢材期货的这波超预期拉涨是比较猛的,成本对钢市也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支撑。不过,毕竟目前是市场淡季,在供需两弱情况下,利空因素仍在,尤其是高温多雨对现货需求的压制短期难有明显改善,这波钢价反弹或难持续。
目前南方汛期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市场需求有减弱趋势,主要是建筑钢材,库存上升幅度明显。钢铁产量还处于高位,供给压力仍比较大。总体上,供需矛盾反映的比较明显。7、8月钢市总体将震荡趋弱运行。
业内认为,7、8月钢市应该是一种震荡趋弱的走势,高温多雨的季节性因素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南方汛期对钢材需求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北方暑期来临,也将导致需求降低。再加上高库存是今年常态,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3月份库存与去年比,高出4000万吨,这是很可怕的。但随着房地产、基建项目迅速复工复产,钢材库存也下降很快。库存量环比是在降的,但同比依然偏高,比去年高出2000万吨左右。这仍是一个隐患。一旦需求不好,市场压力会很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6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361.55万吨,比上一旬降低100.39万吨,降幅6.87%;比5月下旬增加32.94万吨,增幅2.78%;比年初增加408.30万吨,增幅42.83%。
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全国29个重点城市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332.7万吨,较上周增长了30万吨,增幅为2.3%;较去年同期高出了283.4万吨,增幅为27%。
今年一个有利因素就是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企业流动资金不太紧张,使得市场对高库存的承受力更强一些。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这方面的压力会小一点,至少目前高库存没有出现太大的风险。但后续会怎样,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风险防范意识还应放在首位。毕竟国内外总体需求环境是不好的。而供应却并未同步减少,最后也将变成库存。
业内人士预计到9、10月份,钢铁需求会季节性恢复,库存又会降一些,但总体来讲,预计今年底,库存仍会比去年高出1000万吨-2000万吨,这难以避免的。
当前高企的钢铁产量释放以及社库回升拐点显现对钢市形成压制,市场呈现“供给向上,需求向下”的格局,预计7月份粗钢日产仍保持高位。从成本来看,6月份焦炭价格完成三轮(第四、五、六轮)提涨,同时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带动钢铁生产成本明显上升,挤压钢企盈利空间,预计7月钢企盈利空间将继续收缩。
钢铁行业利润大幅收缩在预料之内。行业专家认为,即使没有疫情影响,今年行业盈利也会下降。“经过三年钢铁去产能,整个产业在今年进入一个新的释放周期,供应压力会很大。本来的预计是今年行业盈利还会降,加上疫情的冲击,降幅就更大了一些。1-4月,钢铁行业利润下降60%,1-5月份有所收窄,下降50%多一点。后面应该还会继续收窄。”不过,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全年还是会下降30%以上的幅度。下半年并不会改观太多。
限产影响“打折扣”
7月9日,唐山市政府发布通知,要求各钢企在《唐山市7月份空气质量强化保障方案》基础上,自7月9日18时至13日18时加严管控,提高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日,唐山迁西县要求,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部分烧结机、竖炉、高炉、白灰窑等将停产92天,最高限产比例达到42%。
限产是影响钢铁供应市场的一个因素,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力在“打折扣”。行业专家指出,环保限产加严,对钢市的支撑作用仍有待观察。目前钢材产量和库存仍维持高位。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今年6月下旬,重点统计钢企共生产粗钢2142.15万吨、钢材2133.62万吨。平均日产粗钢214.21万吨,环比减少0.01%、同比增长5.7%;钢材213.36万吨,环比增长2.79%、同比增长3.95%。“产量还是这么高,不管唐山是真限产还是假限产,实际上对于供应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弱了。” 经济观察报记者董瑞强钢价正在淡季里走出一波新高,7月9日期螺涨破3700元,创去年11月份以来的新高,与7月1日月内低点相比,上涨了164元,与4月1日年内低点相比,上涨达600元。根据往年经验,6、7、8月份,起码到8月上旬,高温雨季本来就是钢材需求的淡季,钢价会有所走弱,与4、5月需求相比,会有10%以上的收缩。
但外部环境的变化让期货市场出现反常上扬,跃跃欲试的期货价格,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问题在于,这种上涨是可持续的吗?